logo横板.png                               

  香蕉是备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也是热带地区第四大粮食作物,苯基非那烯酮类化合物(phenylphenalenone)是香蕉植保素,因而该类化合物不仅引起了化学家的兴趣,还受到农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天然产物化学中心天然产物化学项目组与德国马普化学生态所生物合成与核磁共振项目组进行合作研究,对苯基非那烯酮类研究的模式植物——血皮草科植物鸠尾花(剑叶草,Xiphidium caeruleum)中苯基非那烯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前期,该研究团队发现氮杂苯基非那烯酮(PBIQs)主要分布在鸠尾花的雄蕊中(Phytochem. 2016, 128, 95. 封面文章);鉴定了鸠尾花组培根中苯基非那烯酮的生物合成及转化途径(Phytochem. 2017, 133, 15);解析了从氧杂苯基非那烯酮(PBICs)到氮杂苯基非那烯酮(PBIQs)的生物合成途径,提出PBIC糖苷是血皮草科及其近缘植物中一类固有的组成型植保素(J. Nat. Prod. 2018, 81,879)。

  最近,该团队明确了PBIC糖苷在鸠尾花中组织特性分布,鉴定了两条新的苯基非那烯酮类化合物非酶代谢途径,由此构建了鸠尾花中苯基非那烯酮的代谢网络,为后期该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酶和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部分成果“Organ-specific distribution and non-enzymatic conversions indicate ametabolic network of phenylphenalenones in Xiphidium caeruleum” 已发表于国际植物化学期刊Phytochemistry。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1942218305090